
美媒报道,洛马公司掌门人吉姆·泰克莱特,透露"2028年天基反导测试"计划,其信誓旦旦地表示,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"金穹"导弹防御系统,目标直指中俄等国日益精进的高超音速武器。

(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,正在积极推进“金穹”导弹防御系统)
1、3年后,美军对华“绝杀招”将练成?
不得不说,洛马公司这次是铁了心要在太空筑起一道"金钟罩"。他们在弗吉尼亚创新中心搭建的原型环境,就像是一个科幻电影里的作战指挥室,试图将海底到太空的所有军事资产串联成一张天罗地网。
眼下最让美国人头疼的,莫过于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如同游龙般在大气层内灵活穿梭,让传统的反导系统形同虚设。但美国人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- 他们打算在导弹刚刚升空的助推阶段就予以拦截。
想象一下,未来某天,数以千计的太空拦截器如同蜂群般盘旋在中俄上空,随时准备扑向刚刚腾空的导弹,这场景既科幻又令人不寒而栗。

(美方计划在2028年前进行天基反导拦截测试,以应对中俄高超音速武器)
不过,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背后,实则暗藏玄机。要在2028年前实现这一目标,洛马公司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,更要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。
2、细思极恐,美国野心浮出水面
在美国太空部队的作战指挥室里,将军们的目光早已越过大气层,投向了那片深邃的太空。太空作战主管萨尔茨曼将军的一席话道破了天机:"我们要的不仅是太空拦截器,更要它们在导弹推进阶段就完成拦截。"这句话背后暗藏的军事逻辑令人细思极恐 - 美国人是铁了心要把反导阵地推进到别人家门口。
说来讽刺,尽管白宫和五角大楼对"金穹"计划寄予厚望,却连一份像样的技术路线图都拿不出来。这种"先开枪后瞄准"的做法,暴露出美国在应对新兴导弹威胁时的焦虑与仓促。他们就像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拳手,明知风险重重,却不得不打出所有底牌。

(美国太空部队和政府,强调“金穹”天基拦截器的重要性)
更值得玩味的是,美军正在寻求"曲线救国"的测试方案。知情人士透露,他们打算用亚轨道测试来替代真正的在轨试验。这招确实精明 - 既能在技术上验证拦截能力,又能规避"太空军事化"的骂名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。
特朗普当年在白宫宣布这项价值1750亿美元的"基石"计划时,恐怕也没想到后续的投入会如此惊人。如今看来,那笔钱恐怕连零头都算不上。随着计划不断推进,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浮出水面,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。
3、中方发言,一针见血
当我们将目光投向"金穹"计划的另一面,看到的是一幅充满争议的图景。美国物理学会的最新研究给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泼了一盆冷水:要想拦截10枚类似东风-41的洲际导弹,至少需要部署16000个太空拦截器。

(东风41不是解放军的终点,外交部敦促美国放弃不受约束的全球反导计划)
更不用说在轨维护这些太空武器的技术挑战,简直就像是要在太空中建造一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。道德伦理的拷问同样尖锐。太空,这个本应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疆域,正在被一步步改造成新的战场。
人工智能武器化的风险、太空军备竞赛的隐忧,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人类头顶。难怪有评论人士直言,"金穹"计划不是在建造保护伞,而是在打开潘多拉魔盒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表态可谓一针见血:"金穹"计划骨子里透着进攻性。美国一边高喊"本国优先",一边却在破坏全球战略平衡。这种既要绝对安全又要战略优势的双重标准,暴露了其霸权思维的实质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试图通过建立绝对军事优势来获取安全,最终只会陷入"安全困境"的怪圈。
南京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